多相调节法 疑难病症,病因病机复杂,施用一方一法无效时,当祥审病机,分清主次,一法为主,兼用数法,称为多相调节。 如笔者治一发热病人:男,16岁,发热1月余,体温在38.5℃~40℃之间,自觉发热,偶有恶寒,无汗心烦,口干不渴,二便如常,舌质淡红,苔薄白欠润,脉细数。曾屡用抗生素、激素、解热镇痛药及解表清里之剂,如柴葛解肌汤、升阳散火汤之类,均无效。 笔者考虑:因发热日久,又屡经发汗,阳气阴液已伤。阴液不足,则汗液无源;阳气不足,则无力鼓舞津液及邪气外出,以致发热缠绵不愈。遂疏以“双解散”加生地、麦冬、玄参、附片、党参。1剂后汗出热减,连服3剂,体温降至正常,未再复发。 改弦易辙法 某证以某方治之,不能达到预期疗效,当重新分析病机,更换方法。即《易经》所云: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。如张子和治一妇人,年三十余。经水不行,寒热往来,面色萎黄,唇焦颊赤,时咳三两声。既往所服之药:黑神散、乌神丸、四物汤、鳖甲散、建中汤、宁肺散、针艾百计,转剧。家人意倦,不欲求治。子和怜之,先涌痰五六升。午前涌毕,午后食进,余证悉除。后三日得轻涌之,又去痰一二升,食益进。不数日,又下通经散……不一月,经水行,神气清健。
此案着眼于屡服补血、祛瘀、润肺、通经之剂,不仅无效,病反转剧,断为痰瘀互结。在治法上,改弦易辙,先行涌吐以祛痰,然后活血以通经。使痰去气行,瘀去新生。 投石问路法 在一些疑难病中,或因脉证不典型,或因症状复杂,矛盾之处太多,或因假象干扰,在此疑似难辨之际,可采用投石问路法,亦称试探法。 此法最早见于《伤寒论》,如第214条:“……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予小承气汤,汤入腹中,转矢气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若不转矢气者……不可攻之,攻之必腹满不能食也。” 而今有学者提出:临床上某些西医诊断的“病”,尚未出现明显的“证”,常用试探法而收到良效。例如,有的“肾炎”到恢复期,临床上无“证”可辨,但仍有尿常规异常,肾功能损害尚未恢复,即采用试探法:先予温补肾阳药少量,如服后身感不适,尿中红细胞反见增加,即改用六味地黄汤加茅根、大、小蓟,即可见效。 再如,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,须选用某些有毒的药物治疗,要使其剂量用得恰到好处,也得投石问路。 附子是中医抢救危重病症和治疗某些疑难病的重要药物。可是,因炮制的方法不同、体质差异等,用量悬殊很大。《药典》规定附子常用量为3~15克,但早有学者指出:附子的毒性,对不同的人差异很大,有的日服150克(煎服)而无副作用,有的日服30克即出现中毒反应。但如果拘于安全剂量,常常难以取得疗效。 例如沪上名医陈耀堂治一脱疽患者,症见肢冷脉伏,患肢青紫而冷,大趾、二趾已发黑脱落,剩下的三个足趾也有发黑趋势。初用附子15克,配以当归、桂枝、丹参、红花、黄芪等益气活血,效不显,中趾更发黑。乃递加附子至90克,患肢肤色才开始转红润,发黑的中趾也未坏死,以后病情逐渐好转。像这种用药从小剂量开始,在慎重观察之下,逐渐增加剂量,也属投石问路范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