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

眩晕

秘方栏目: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

排尿性晕厥,反射性晕厥,针刺耳穴贴压

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.didiv.com 发布时间:2018-08-20
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排尿性晕厥25例

排尿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, 近年来认为其与晕 厥前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。 西医尚无有 效治疗办法。 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排尿性 晕厥 25 例,现报道如下。

1 临床资料

25 例患者均来自 2015 年 6 月至 2017 年 5 月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门诊, 其中男 17 例,女 8 例;年龄 26~49 岁,平均(31±6)岁; 病程 2~23 个月,平均(7±3)个月。均符合《诊断 学》 [1] 中排尿性晕厥的诊断标准,相关检查排除心脑 源性、药源性、代谢性晕厥及癔病、癫痫等疾病。临床 表现为排尿时突然意识丧失、晕倒在地,多见于晨起、 午睡后及夜间排尿,持续 30 s~15 min 后自行清醒,醒 后无后遗症,发作频率一日数次至数日一次不等。

2 治疗方法

(1)针刺

取穴:百会、天枢、涌泉、中极、内关、神门; 虚象明显者加关元,伴气厥者加太冲、膻中,痰厥者 加丰隆。操作:嘱患者在看护下排尿后仰卧位,准确 定穴,常规消毒,选取 0.35 mm×25 mm 的毫针,神 门、内关、涌泉、太冲直刺 10 mm,膻中、百会平刺 15 mm,天枢、中极、关元、丰隆直刺 20 mm,针刺 要求得气。百会、天枢、涌泉行“进火补”法:嘱患 者用口呼气,针刺者用右手持针,伴随患者呼气向针 刺部位迅速刺入或捻转刺入,先刺入一分,感到得气 后紧按慢提 3 次,使患者感到针刺之处有热感放散。 行针由浅入深,共入三分,每进针一分则按上述方法 连续操作 3 次,若无热胀感,令患者以鼻吸气口呼气 3 次激发经气。留针 50 min,留针期间每 10 分钟行 适度捻转手法 1 次。每天治疗 1 次,7 d 为一疗程, 治疗 2 个疗程。

(2)耳穴贴压

取穴:交感(对耳轮 6 区前端) 。将王不留行籽 贴于 0.5 cm×0.5 cm 小方块胶布中央,然后贴于交感 穴,嘱患者每天按压 3 次,每次 3~5 min,每 3 天更 换 1 次,共贴压 21 d。

嘱患者治疗及观察期间采取蹲位排尿, 避免站立 排尿;在夜间排尿时,慢慢起床,排尿时不要过度用 力,发生头晕、心慌、腿软等先兆症状时,立即下蹲 靠墙,以保证大脑血供,避免外伤;作息规律,合理 饮食,调畅情志。5 个月后随访评定疗效。

3 治疗结果

疗效标准参照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 准》 [2] 拟定。临床痊愈:排尿性晕厥完全控制,伴随 症状消失,5 个月内无复发;好转:排尿性晕厥发作 次数明显减少或发作持续时间缩短, 程度及伴随症状 减轻;无效: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。5 个月后随 访,16 例痊愈,9 例好转。

4 典型病例

患者,男,34 岁。就诊日期:2016 年 7 月 19 日。 主诉:反复排尿后晕倒 2 个月。现病史:于 2016 年 5 月前往南方封闭式工作, 5 月 15 日午休后排尿后突 然眼前发黑,头晕,意识丧失晕倒在地,约 1 min 清 醒, 送往当地医院行血糖及神经科相关检查, 均无异常, 嘱患者休息未予治疗。2 个月以来发作频率逐渐增加, 现患者排尿后晕厥伴有冷汗, 移时清醒, 以午睡后排尿 为著,最多一日发作 3 次。查血糖、脑电图、心电图、 CT、经颅多普勒检查均无异常;语声低微,畏寒肢冷, 舌质淡、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西医诊断:排尿性晕厥; 中医诊断:尿厥(脾肾阳虚型) 。治以温补脾肾,升清 养脑。予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,穴取百会、天枢、 涌泉、中极、内关、神门、关元、气海,其中百会、 天枢、涌泉行“进火补”手法。耳穴贴压取交感,每 日自行按压 5 次,以午后为主,并采取预防性排尿姿 势。 经治疗 7 d, 排尿后晕厥频率明显减少, 精神好转, 治疗 14 d 后症状消失。5 个月后随访,未见复发。

5 体会

排尿性晕厥属中医学“晕厥” “尿厥”的范畴, 《类经·厥证》曰: “厥者,逆也。气逆则乱,故为 眩仆脱绝,是名为厥” 。厥证总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所致,近代认为排尿性晕厥系因素体脾肾阳虚,清阳 不升,水寒上逆,加之排尿时阳气随之外泄,更益其 虚,导致阴阳之气不相接,气血不能上荣于心脑从而 出现晕厥。故选用升清养脑、温补脾肾之法。百会居 巅顶部,为诸阳之会,属督脉,有升阳益气、醒脑宁 神之功,正所谓“督脉之为病,脊强而厥” ;涌泉为 肾经井穴,位于足底,引浊阴下行;天枢居阴阳升降 之所, 为天地之枢机, 沟通一身之阴阳, 合 《素问· 六 微旨大论》 “天枢之上,天气主之;天枢之下,地气 主之”之意。 “进火补”首见于杨继洲所著的《针灸 大成》 ,即: “进火补,初进针一分,呼气一口,退三 退,进三进,令病人鼻中吸气,口中呼气三次,把针 摇动,自然热矣。如不应,依前导引。 ”该法产生温 热感强,有明显的扶正、补虚的作用。百会、涌泉、 天枢为窦汉卿所著《标幽赋》中“三部” “三才” ,施 以“进火补”可以温补脾肾、升清养脑、沟通一身阴 阳。 合神门、 内关调心气以行血养脑, 膀胱募穴中极, 调理膀胱,固摄气机。

因经络与自主神经关系密切, 故认为针灸对于神 经源性晕厥疗效较好 [3] 。 迷走神经被认为是耳穴发挥 作用的重要神经介质,选用耳交感穴,调节自主神经 整合功能。 “进火补”法温热感强,补虚升清,配合 耳穴贴压,并结合西医预防措施,正合本病病程长、 难愈、易复发的特点。此外,本组治疗方法医者与患 者配合、针刺与导引结合可以增加患者信心、增强患 者体质,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之一。

来源:中国针灸 作者:李之豪 邹伟 于学平
Tag标签:

猜你感兴趣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