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老年阳虚型便秘随机对照研究
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, 其主要症状为排便费力、排便不畅、便次减少且排便时间长, 粪便干结如羊粪且数量少, 便后有未排尽感。本病好发于各个年龄段, 但以年长者多发,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 工作性质的变更, 北方地区特有的饮食结构 (以肉类为主) , 四季分明的季节变化, 春秋多燥, 冬季寒冷不宜运动的特点, 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等一系列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, 便秘已构成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, 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。中医学对其症状早有记述, 如《伤寒论》“阳结”“脾约”, 《兰室秘藏》有“大便燥结”的叙述, 清代著名医家沈芊绿首次将此症状称之为“便秘”, 并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至今, 可见便秘病症由来已久, 长期困扰着医生及患者, 加之老年患者气虚体弱, 常伴其他慢性疾病, 因此为解除患者病痛, 提高生存质量, 笔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济川煎治疗阳虚型便秘33例, 并与单纯中药治疗相比较, 现报道如下。
1 临床资料
1.1 一般资料
66例患者均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科的门诊及住院处患者,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, 每组33例, 两组患者性别、年龄、病程、便秘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, 差异无统计意义 (P>0.05) , 具有可比性。详见表1。
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
1.2 诊断标准
1.2.1 西医诊断标准
参考2006年国际《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诊断标准》[1]。
1.2.2 中医诊断标准
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[2]中阳虚型便秘的中医辨证。
1.3 纳入标准
(1) 年龄45~70岁; (2) 病程6~12个月; (3) 平素身体健康状态良好, 神志清楚, 无认知障碍, 可以配合医师的治疗; (4) 知情同意, 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1.4 排除标准
(1) 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便秘; (2) 合并严重的脏器疾病; (3) 体质极其虚弱者及妊娠期女性; (4) 过敏体质, 瘢痕体质, 有出血倾向者; (5) 经电子结肠镜、CT等辅助检查, 排除肠道占位性病变、结核、巨肠症等器质性病变以及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、神经损伤、药物引发的便秘; (6) 不能遵照医嘱配合医生完成临床研究的患者。
1.5 退出标准
(1) 临床观察期间, 对治疗方案不满意, 主动要求终止治疗者; (2) 临床观察期间, 临时外出, 无法继续完成临床观察者; (3) 临床观察期间, 突发其他重大疾病者。
1.6 脱落标准
(1) 临床观察期间, 不能遵照医嘱配合医生完成临床研究的患者; (2) 临床观察期间, 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; (3) 临床观察期间, 实验资料遗失, 退出或治疗后失联者。
2 治疗方法
2.1 治疗组
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。
2.1.1 穴位埋线
取天枢、大横、腹结、中脘、肾俞、大肠俞、足三里、上巨虚、丰隆[3,4], 埋线时患者选择适宜体位, 皮肤常规消毒, 将4号医用蛋白线剪成1 cm等长线段, 取4号蛋白线穿进7号埋线针内, 用左手拇指及食指于所要针刺的腧穴两侧, 用来确定腧穴进针位置并使皮肤绷紧, 右手持埋线针, 从两指之间进针, 垂直刺入肌肤约30 mm, 适当采用简单轻盈的行针手法得气后, 右手平缓向内推进针芯, 左手迅速拔出针管, 将医用蛋白线留在穴位肌层, 再次用乙醇棉球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, 嘱患者治疗后两天内不得洗浴, 埋线部位不得沾水, 治疗期间禁饮酒, 宜清淡饮食, 鼓励患者适当运动。10 d治疗1次, 3次为1个疗程。
2.1.2 中药治疗
以健脾益气、补肾润肠、养阴增液为法, 予济川煎[5]口服给药, 药物组成为当归15 g, 牛膝6 g, 肉苁蓉15 g, 泽泻6 g, 升麻3 g, 枳壳3 g (本方为基础方,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, 酌情增减剂量) 。冷水浸泡1~2 h, 旺火煮沸后中火慢煎20~30 min, 两煎后滤渣取液共300 mL, 于早餐前1 h和晚餐后2 h各服用150 mL药液即可。每日1剂, 4周为1个疗程。
2.2 对照组
以济川煎为基础方,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酌情配伍, 用药方法与治疗组相同。每日1剂, 4周为1个疗程, 观察期内禁止服用其他药物。
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, 并跟踪随访4周。
3 治疗效果
3.1 观察指标
粪便性状积分的改变, 根据布里斯托大便法[6], 记录治疗后患者粪便性状积分的变化。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排便次数和腹围 (cm) 的变化。腹围的计算, 餐后2 h嘱患者取站立位, 穿宽松衣物, 平稳呼吸, 将皮尺平脐绕腹部一周测量腹围 (精确到0.10 cm) 。
3.2 疗效标准
参考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[7]便秘疗效判定标准, 根据临床实践观察自拟如下判定标准。
痊愈: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, 排便恢复至正常水平, 1~2 d一行, 大便质软, 排出通畅。
显效: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, 排便周期及大便性状接近正常水平;或粪便质润而排便周期在3 d以内, 排出通畅。
有效:排便周期减少1 d, 或便质稍干结, 排出欠通畅。
无效: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。
3.3 统计学方法
采用SPSS24.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;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±标准差表示, 采用t检验。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3.4 治疗结果
3.4.1 两组治疗后粪便性状积分比较
两组治疗前粪便性状积分比较,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 具有可比性 (P>0.05) 。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粪便性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(P<0.05) ;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(P<0.05) 。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, 两组患者粪便性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 (P<0.05) ,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(P<0.05) 。详见表2。
表2 两组治疗前后粪便性状积分比较
注: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) P<0.05;与对照组比较2) P<0.05
3.4.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比较
两组治疗前排便次数比较,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(P>0.05) , 具有可比性。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排便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(P<0.05) ;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排便次数比较,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(P<0.01) 。详见表3。
表3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比较
注: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) P<0.05;与对照组比较2) P<0.01
3.4.3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
两组治疗前腹围比较,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(P>0.05) , 具有可比性。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腹围与治疗前比较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(P<0.05) ;两组治疗后及随访腹围比较,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(P<0.01) 。详见表4。
表4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
注: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) P<0.05;与对照组比较2) P<0.01
3.4.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
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69.7%, 高于对照组的39.4% (P<0.05) 。详见表5。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.9%, 对照组为45.5%,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(P<0.05) 。详见表6。
表5 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
注:与对照组比较1) P<0.05
表6 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
注:与对照组比较1) P<0.05
3.5 不良反应
两组在治疗过程中, 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。
4 讨论
便秘属于排便障碍性疾病, 功能性便秘主要是指肠道顺应性蠕动的动力不足, 胃肠运动障碍所引起的。临床上便秘已成为引起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主要诱因, 尤其是对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[8], 便秘患者在排便时腹腔压力高于常人, 则引起血压升高, 血管压力增加, 加之老年人血管质脆, 故而极易诱发脑出血、心悸等疾病, 所以便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不言而喻。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, 肠蠕动减慢, 参与排便的肌肉张力低下, 消瘦无力, 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食量少、高热食物摄入等而发生的功能性便秘, 西医在治疗上首选药物治疗, 如促动力药、各种泻药等, 但复发率较高, 多数患者过度依赖此类药物而易产生耐药性及肠道黑变病。
来院求治便秘的老年患者, 多为慢性习惯性便秘, 均为沉疴顽疾, 且多方求治无果方来院治疗。程丽敏导师指出, 治疗当以究其病源, 审其病因, 治病求本为原则, 以“固本充源以通其便”为主旨, 以用健脾益气、补肾润肠、养阴增液为法, 以济川煎为基础方。
济川煎对治疗老年人肾阳虚型便秘效果甚佳, 方中肉苁蓉性甘温, 归肾与大肠经, 既能补血益气、温肾助阳, 又能润燥滑肠, 为君药。当归性甘温, 养血润肠通便;牛膝补肾强腰为臣药。君臣相伍, 一则补肾精以治其虚, 一则润肠通便以治其实。佐以泽泻益肾而降浊;枳壳宽肠下气。诸药合用, 补益肾精而通大便, 但单纯药物治疗, 效果难以巩固。
蛋白穴位埋线的临床应用机制是将可液化吸收的蛋白线植入穴位, 通过线在机体内的液化吸收过程而时刻刺激穴位产生治疗效果。线置入穴位后, 吸收的过程可长达10 d甚至更长, 弥补了单纯药物治疗的不足, 以及传统针灸治疗反复针刺带来的不便, 刺激效果间断的弊端。埋线治疗手法是针刺治疗的衍生物, 故而在埋线治疗时, 适当佐以简单轻盈的行针手法 (由于埋线针较正常针灸针粗, 应避免动作过大损伤组织) , 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的针刺效果, 埋线后即可发挥治疗效果, 长期治疗效果也将增强, 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曾记载, 针刺治疗的要领, 需得气方能产生疗效, 这是一种催动气血运行的方法, 故而可以增强治疗效果。
脏腑之气通过气街输注和汇聚于与之相对应的俞穴、募穴, 对应穴位所在位置与人体相应脏腑在体表投影的位置相接近, 由于俞穴、募穴均与脏腑之气关系密切, 故临床多用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, 大肠的俞募穴分别为大肠俞和天枢穴, 故治疗中取大肠俞和天枢。六腑精气循经下行, 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合穴, 称“下合穴”。故而六腑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主应取下合穴, 足三里与上巨虚为胃与大肠的下合穴。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络穴, 主治腹胀, 便秘[9]。故治疗中取大肠俞与天枢穴, 构成俞募配穴, 取天枢与足三里、上巨虚、丰隆构成本经上下配穴, 从而达到治疗相关脏腑疾病作用。《灵枢·杂病》:“腹满食不化, 腹向向然;不能大便, 取足太阴。”[10]集合古代医家经典论述, 脾肾虚弱, 则津血化生无源, 故大便难, 治疗则应标本兼顾。脾主运化, 肾主五液, 津液输布正常则大便通畅。因此, 便秘与脾肾密切相关, 故取足太阴脾经腹结、大横两穴, 既补脾益气, 又符合近处取穴, 再取肾俞穴, 益肾固本, 诸穴合用, 补益脾肾, 共调大肠传导之官的生理功能。
通过上述临床治疗观察, 笔者不难发现, 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便秘取得了满意疗效, 优于单纯中药治疗。
参考文献
[1]刘新光.解读功能性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 2006, 26 (21) :1691-1693.
[2]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[S].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 1994:203.
[3]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(GB/T21709.10-2008) :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:穴位埋线[J].中国针灸, 2009, 29 (5) :405-406.
[4]孙国杰.针灸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0:733-734.
[5]李冀.方剂学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9:68-69.
[6] Lewis SJ, Heaton KW. Stool form scale as a useful guide to intestinal transit time[J]. Scand J Gastroenterol, 1997, 32 (9) :920-924.
[7]郑筱萸.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[S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 1993:131-133.
[8]周文泉, 李祥国.实用中医老年病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0:377.
[9]石学敏.针灸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02:46.
[10]史崧, 杨鹏举.灵枢经[M].北京:学苑出版社, 2008:336.
来源: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:王剑 冷孟桐 陈俊余 程丽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