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

人体经络图 | 肝经图 | 脾经图 | 大肠经图 | 胃经图 | 奇经八脉图 | 膀胱经图 | 带脉图 | 经络知识 | 督脉图 | 阴维脉图 | 阴蹻脉图 | 返首页
奇经八脉图 | 胆经图 | 心经图 | 小肠经图 | 肺经图 | 十二经络图 | 心包经图 | 肾经图 | 三焦经图 | 任脉图 | 阳蹻脉图 | 阳维脉图 | 冲脉图
 

人体经络图 > 经络知识

怎样用针灸治疗胃痛


胃痛(stomachache ) 又称胃脘痛,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。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,古人又称"心痛"、"胃心痛"、"心腹痛"、"心下痛"等。《医学正传》说:"古方九种心痛,……详其所由,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。"后世医家对胃痛与心痛,有了明确的区分。胃痛病位在胃,而及于脾,与"真心痛"发生于心系等之病证有本质的不同,临床应加以区别。 
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胃肠神经官能症、胃粘膜脱垂等病。 
病因病机  
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、饮食伤胃、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。胃主受纳腐熟水谷,若寒邪 客于胃中,寒凝不散,阻滞气机,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;或因饮食不节,饥饱无度,或过食肥甘,食滞不化,气机受阻,胃失和降引起胃痛;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,如因恼怒抑郁,气郁伤肝,肝失条达,横逆犯胃,亦可发生胃痛;若劳倦内伤,久病脾胃虚弱,或禀赋不足,中阳亏虚,胃失温养,内寒滋生,中焦虚寒而痛;亦有气郁日久,瘀血内结,气滞血瘀,阻碍中焦气机,而致胃痛发作。总之,胃痛发生的总病机分为虚实两端,实证为气机阻滞,不通则痛;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,失养则痛。
辨证  
1. 实证  
主症 上腹胃脘部暴痛,痛势较剧,痛处拒按,饥时痛减,纳后痛增。  
兼见胃痛暴作,脘腹得温痛减,遇寒则痛增,恶寒喜暖,口不渴,喜热饮,或伴恶寒,苔薄白,脉弦紧者,为寒邪犯胃;胃脘胀满疼痛,嗳腐吞酸,嘈杂不舒,呕吐或矢气后痛减,大便不爽,苔厚腻,脉滑者,为饮食停滞;胃脘胀满,脘痛连胁,嗳气频频,吞酸,大便不畅,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,心烦易怒,喜太息,苔薄白,脉弦者,为肝气犯胃;胃痛拒按,痛有定处,食后痛甚,或有呕血便黑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细涩者,为气滞血瘀。  
2. 虚证   
主症 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,痛处喜按,空腹痛甚,纳后痛减。  
兼见泛吐清水,喜暖,大便溏薄,神疲乏力,或手足不温,舌淡苔薄,脉虚弱或迟缓者,为脾胃虚寒;胃脘灼热隐痛,似饥而不欲食,咽干口燥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,脉弦细或细数,为胃阴不足。 
治疗  
1.基本治疗  
治法 和胃止痛。以足阳明、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。  
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 
配穴 寒邪犯胃者,加胃俞;饮食停滞者,加下脘、梁门;肝气犯胃者,加太冲;气滞血瘀者,加膈俞;脾胃虚寒者,加气海、关元、脾俞、胃俞;胃阴不足者,加三阴交、内庭。  
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,疼痛发作时,持续行针1~3分钟,直到痛止或缓解。内关、中脘均用泻法。寒气凝滞、脾胃虚寒者,可用灸法。   
方义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,"合治内腑",可疏调胃腑气机,和胃止痛。中脘为胃之募穴,腑之所会,可健运中州,调理气机。内关宽胸解郁,行气止痛。  
2.其他治疗  
(1)穴位注射法 选中脘、足三里、肝俞、胃俞、脾俞。每次选2穴,诸穴可交替使用。以黄芪、丹参或当归注射液,每穴注入药液1毫升,每日或隔日1次。  
(2)耳针法 选胃、肝、脾、神门、交感、十二指肠。毫针刺用中等强度,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。  
  1.针灸对胃脘疼痛、上腹胀满不适、嗳气、恶心等症状效果较好。  2.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,须注意鉴别。
3.溃疡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,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。
4.平时注意饮食规律,忌食刺激食物。

注:内容来自网上,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、治疗依据。

返回首页 穴道疗法 代码调用 帮助中心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2008 52faya.cn All rights reserved. - 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
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 【建议使用IE浏览器访问本站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