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突聋,是指在72 h内突然出现的,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[1],是一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。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,该病在患耳部位及性别无明显差异,也没有地域群集现象[2]。生活节奏的加快,人们压力的渐增,作息不规律,合并突发的情志刺激,均导致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日趋增多。现有治疗多以证论治,缺乏对该病的整体认识,虽疗法繁多,但疗效不定,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案。笔者发现,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。长期的情志抑郁扰乱心神,导致气机逆乱、官窍失养,耳窍痹阻,发为暴聋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云:“根于中者,命曰神机,神去则机息。”神具有调控、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。调神开窍针刺法是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的升华,旨在以脑统神,以神统针,以针调神[3]。本研究以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该病,突出调神的主导作用,畅其神志,启闭开窍,现报道如下。
1 临床资料
1.1 一般资料
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烟台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及耳鼻喉科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75例,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8例。对照组男19例,女18例;年龄23~86岁,平均(51.05±2.46)岁;病程1~10 d,平均(4.81±0.30)d。治疗组男19例,女19例;年龄19~84岁,平均(52.66±2.68)岁;病程1~9 d,平均(4.97±0.37)d。两组患者性别、年龄、病程方面比较,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(伦理审批号:2019-KY-037)。
1.2 诊断标准
参照《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》[4]、《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(2015)》[1]中的诊断标准。常有恼怒、劳累、感冒等发病诱因;在数分钟、数小时或3 d以内突然发生的、明显的听力下降;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 B以上;病因不明,可伴耳鸣、耳堵塞感、眩晕、恶心、呕吐;无眩晕反复发作史,多为单耳发病,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。
1.3 纳入标准
符合上述诊断标准;双侧耳发病者取一侧病情重的耳进行评价;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1.4 排除标准
妊娠期妇女;颅脑占位肿瘤病变者;合并严重心、脑、肾脏器质性疾病者;精神疾病患者;近期服用过可能影响疗效评定的药物者。
1.5 剔除标准
患者自行退出;依从性差,未遵循研究方案者。
2 治疗方法
2.1 对照组
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。取穴参照《针灸治疗学》中关于治疗“耳鸣”“耳聋”中的穴位,即听会、翳风、中渚、侠溪[5]。操作:采用0.25 mm×40 mm华佗牌无菌针灸针,穴位处皮肤行常规消毒。针刺听会,嘱患者微张口,直刺进针15~20 mm;针刺翳风,直刺进针10~15 mm。针刺听会、翳风时患者要有向耳内放散的针感。针刺中渚、侠溪,直刺进针8~10 mm,行捻转泻法。得气后留针30 min。留针期间中渚、侠溪每隔10 min行针1次。每日1次,10 d为1个疗程。连续治疗两个疗程,疗程间休息两日。
2.2 治疗组
采用调神开窍针法治疗。取穴:印堂、百会、内关、听宫、翳风、太冲、太溪穴。操作:针灸针同对照组,穴位处皮肤行常规消毒,在印堂针刺采用提捏进针法,针尖向下斜刺10~15 mm,施捻转补法1 min;在百会用针向后平刺10~15 mm,行捻转泻法1 min;在内关用针直刺10~15 mm,行呼吸、捻转泻法1 min,使酸重感向手指放散;听宫张口取穴,用针直刺10~20 mm后闭口,行捻转泻法1 min,使针感慢慢向耳中放散;在翳风用针向耳部直刺30~40 mm,施捻转泻法1~2 min,针感向耳周放射;在太冲用针直刺10~15 mm,施用捻转泻法1 min;在太溪用针向上斜刺10~15 mm,施捻转补法结合赤凤迎源手法1 min,使针感沿下肢向上放散。得气后留针30 min,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。每日1次,10 d为1个疗程。连续治疗两个疗程,两个疗程之间休息两日。
3 疗效观察
3.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
(1)听力损失评分和听力平均阈值。采用五官科纯音听阈测定仪(北京秋谷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)进行听力水平检测,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500、1000、2 000、4 000 Hz下的听力平均阈值。平均阈值在26~40 d B为轻度聋,在41~55 d B为中度聋,在56~70 d B为中重度聋,在71~90 d B为重度聋,>90 d B为极重度聋。听力损失评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评估,听力损失26~40 d B,计为1分;听力损失41~60 d B,计为2分;听力损失61~80 d B,计为3分;听力损失80 d B以上,计为4分。(2)临床疗效。痊愈: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,或达到健耳水平,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;显效: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 B以上;有效: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~30 d B;无效: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 d B。总有效率=(痊愈例数+显效例数+有效例数)/总例数×100%。
3.2 统计学方法
采用SPSS 17.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。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(下四分位数,上四分位数)[M(Q1,Q3)]表示,采用Mann-Whitney U、Wilcoxon符号秩检验;计数资料以百分率(%)表示,采用χ2检验。P<0.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3.3 结果
(1)听力损失评分和听力平均阈值比较治疗前,两组患者听力损失评分和听力平均阈值比较,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治疗后,两组患者听力损失评分、听力平均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,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1。
表1 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损失评分和听力平均阈值比较[M(Q1,Q3)]
注:与本组治疗前比较,△P<0.05;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,▲P<0.05。
(2)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.5%(34/38),高于对照组的70.3%(26/37)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2。
表2 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[例(%)]
注:与对照组比较,▲P<0.05。
4 讨论
突发性耳聋是五官科耳病中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,多顽固不愈,且该疾病起病急,进展快[6],一般1~2 d内便会进展到最高峰[7],甚至可能出现全聋,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[8]。目前,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了解尚不明确,多认为与病毒感染、耳蜗循环障碍、免疫及膜迷路破裂等因素有关[9],对于该病的治疗常以改善内耳循环为主要途径,主要采用的治疗手段为药物、激素及高压氧[10,11],均为探索性治疗,疗效不确定[12]。刘佳荣等[13]、杨亚灵等[14]分别对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,认为中西医结合方法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听力的恢复。李漫等[15]认为针刺能调节内耳微循环,修复内耳损伤毛细胞,纠正内耳的代谢紊乱,使内耳血流通畅,从而改善内耳的听力功能。王春英等[16]指出针刺可以明显降低听力轻度及中度损失患者的纯音听阈均值,针刺效应与听力损失程度密切相关。吴静等[17]通过研究得出针刺联合其他疗法共同治疗能改善内耳血管的通透性,加速炎症的吸收,促进代谢,加速对内耳损伤组织的修复。因致病因素的多元性,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能确定,病机不明,虽然多靶点的联合应用能促进患者的听力恢复,但疗效不确切,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。
中医认为,突发性耳聋属于“暴聋”“厥聋”等范畴,暴聋之名最早见于《素问·厥论》,其言:“少阳之厥,则暴聋,颊肿而热,胁痛,䯒不可运。”该病多因情志抑郁,气机逆乱,或风热之邪壅闭清窍,少阳经气遏阻所致。耳属清窍,贵在清明通利,耳窍痹阻,神机不运,则发为暴聋。目前,除内因假说之外,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发病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很强[18,19],笔者在临床收集病例过程中也发现,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原因多与情绪刺激加之持久性疲劳有关,长期的情志抑郁等负面情绪扰乱心神,必定会使气机逆乱,导致头面官窍的失养,耳窍痹阻,发为暴聋,这与石学敏院士归纳的“心神昏瞀,清窍不利”相合[20]。笔者在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,结合多年临床经验,以调神为主,以开窍为辅,采用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突发性耳聋,收效良好。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,是调控人体活动的枢纽。神既是人体正气,也是水谷精微。《灵枢·小针解》言:“神客者,正邪共会也。神者,正气也。”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言:“故神者,水谷之精气也。”《黄帝内经》认为“神”的活动是在心神主导下进行的。神由五脏所司,而脑为元神之府,经络又是协调内外、联系脏腑和肢节的通道,故调神可通脑窍。突发性耳聋的根本病机为神机紊乱,脏腑失调,气血运行被遏,耳窍失司。调神开窍针刺法的核心在于调神。调神不单单是调摄精神,更多的是调节人体神机活动,平衡阴阳,调节脏腑。调神开窍针法可以增加脑灌注及耳部供血,提高耳蜗功能,进而改善听力[21]。研究表明,Notch信号通路在维持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调神开窍针刺法可通过调节Notch通路达到治愈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[22]。
《灵枢·官能》云:“用针之要,勿忘其神。”可见调神的作用至关重要。故本法取印堂、百会、内关作为治疗的基本方,重在调神。心神通调,情志舒畅,有神则形健,神畅则耳部经络通调,耳聋自愈。百会首见于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针灸大成》言:“犹天之极星居北。”百会穴为督脉腧穴,为百神之会[23],又为足太阳经脉交会穴。足太阳膀胱经“从颠入络脑”,而脑为髓海,全身阳气及神志皆汇聚于此。百会可统领全身腧穴,有引神归位之效。印堂首见于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,为督脉经外奇穴,可调和阴阳、畅达气机,推动督脉气血的运行,治疗督脉所过部位的病证,达到升清开窍、益气养血、宁心安神的作用。其与百会相配,共奏调神益智、开窍止痛之效。内关是八脉交会穴,通阴维脉,又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,心包经“主脉所生病”,其与三焦经相表里,三焦经“主气所生病”,故内关既可通血脉,又可调心气,通调全身气血。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云:“血气者,人之神,不可不谨养。”调心气、养血脉也是调神的关键,其妙用在于能打开体内机关,联络上、中、下三焦,补心气,温心阳,开窍启闭,补益气血,宣发心神之气,从而调理心神[24]。三穴共用,有宁心、调神、启闭之功,正可谓“神之所病……皆本于神,凡刺之法,先醒其神,神调则气顺,百病除矣。”[25]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。听宫可使本经气血流入耳窍深处,令气达病所。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穴位,属于手足少阳经交会穴,此穴有疏解少阳、导气循行、聪耳启闭之功。《灵枢·脉度》记载:“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。”取肾经经气所注之腧穴太溪穴,可以培补元气、滋阴益肾、聪耳明目、安神开窍。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,肝经“上出额,与督脉会于颠”,肝脑相通,故该穴可疏肝调气,开窍醒神,调畅气机,激发经气使气至病所,达到宣通耳窍的作用。笔者在精准选穴的同时,将手法量化,强调量效关系,从针刺深度、留针时间、针刺次数和间隔时间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,用一定量刺激经穴以激发体内经穴中的经气[26,27]。
调神开窍针刺法针对病因,直达病所,祛邪不伤正,具有操作简便、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。本研究结果显示,治疗后,两组患者听力损失评分、听力平均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(P<0.05),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(P<0.05);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(P<0.05)。以上结果表明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,患者预后良好。本研究缺乏对远期疗效的随访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今后应进一步采用大样本、多中心研究,增加作用机制的研究,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。
来源: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:王晓楠 范风云 路瑶
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
|